-

组织战略知识介绍

张翼、焦一航
2022-04-18

1、组织的定义及简单分类

组织就是在一定的环境中,为实现某种共同的目标,按照一定的结构形式、活动规律结合起来的,具有特定功能的开放系统。简单来说:组织是两个以上的人、共同的目标及特定的人际关系构成的群体。组织可以分为正式性组织和非正式性组织两类,正式性组织一般指组织中体现组织目标所规定的成员之间职责的组织体系。我们一般谈到组织都是指正式组织。在正式组织中,其成员保持着形式上的协作关系,以完成共同目标为行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非正式组织是在共同的工作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共同情感的团体。非正式组织形成的原因很多,如:工作关系、兴趣爱好关系、血缘关系等。非正式组织常出于某些情感的要求而采取共同的行动。无论是正式组织,还是非正式组织,都应在政策法律的边界内合法合规的开展各类活动。

在咨询活动中,我们经常服务的组织包括:政府类组织、事业类组织、公益类组织、企业组织、协会组织(以上组织在职能层面可能存在交叠)等,针对不同的组织类型,咨询可发挥的空间和方式的灵活性上都不尽相同。对于政府类组织、国企、央企等社会组织,严格遵循国家政策规划,咨询更多倾向辅助该类组织更好的实现上级提出的战略目标或具体任务。例如:国家十四五交通规划出台后,各省市级的交通规划都应在国家规划框架下开展,咨询的两个核心点,一是帮助下级能够更精准的解读上级规划,另一个是根据上级规划目标制定可行性高的规划。此外,如果是集团性质的企业,针对子公司做咨询时也应考虑高层级规划;对于其他类组织,尤其是一般企业组织,组织战略的制定则灵活得多。

2、战略的定义及本书理解

战略(strategy)一词最早是军事方面的概念。战略的特征是发现智谋的纲领。在西方,“strategy”一词源于希腊语“strategos”,意为军事将领、地方行政长官。后来演变成军事术语,指军事将领指挥军队作战的谋略。在中国,战略一词历史久远,春秋时期孙武的《孙子兵法》被认为是中国最早对战略进行全局筹划的著作。战指战争,而“略”从中国语义学角度,从田从各,“田”指耕地、“各”意为十字交叉,略字最早的含义即为规划土地,在农耕文明中,土地是最重要的资源,规划土地既是权力彰显(天子经略天下),又是高层级谋略应用,而且是简要且精炼的。举其要而用其精、用功少者皆曰略。

在现代文明体系中,战略则更多应用于组织的竞争性关系中,随着西方管理科学的发展,形成了对战略的多种定义。

波特就将战略的最终目标定位为竞争优势,将战略定义为:能够定于与传播一个组织的独特定位,说明应当如何整合组织的资源、技能与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

1979年,H.伊戈尔·安索夫出版《战略管理》一书。他认为,战略管理是将公司日常业务决策与长期计划决策相结合而形成的一系列经营管理业务,即战略管理是运用战略对整个公司进行管理;

1982年,美国学者乔治·斯坦纳在其出版的《公司政策与战略》一书中提出,战略管理是确定公司使命,根据公司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要素确定公司目标,保证目标的正确落实并使公司使命最终得以实现的一个动态过程。

2012年,被誉为“现代营销学之父”的科特勒将战略定义为:基于行业定位、机遇和资源,企业为实现长远目标而制定的规划。

以上的定义基本已经覆盖了大多数管理学对于战略的理解,此外还有一些其他的观点,将组织文化中的愿景、使命也纳入到战略管理的范畴,在本书中遵循大多数观点的理解。

3、对于组织战略规划的认知

在我们对组织与战略的定义进行综述性总结后,再提出一个概念:规划,规划是指依据组织形式和战略,制定的实现方式。因此,我们将组织、战略、规划合并在一起,得出的组织战略规划概念如下:

首先,组织战略规划是一个组织的高层级文件,用于明确组织发展战略定位和目标、配套资源及实现路径;

其次,组织战略规划可以是一份简略的纲要,也可以是一份详尽的,包含若干子战略的体系规划,根据企业具体的发展阶段和规模确定战略的详略程度;

再次,组织战略规划一般都是中长期的,往往在3—5年,一旦战略规划确定,规划中涉及原则、基准等内容不轻易进行较大变更;

最后,组织战略规划的形式建议以滚动式规划方式开展,对于6—12月的具体工作内容需要细化,对于一年以上的目标不需要做具体工作计划,每半年或一年根据战略规划要求及市场的具体变化,再对下一阶段的工作进行细化,这样可以预防外部环境变化(如:政策、市场、技术、资源等)造成的细化工作脱离实际的问题发生。

4、如何做组织战略咨询

组织战略咨询的过程就是帮助组织制定战略规划的过程,所以组织战略制定需要深入了解上个图中各个知识体系的内容,并根据流程开展。

(1)组织战略咨询的基础知识

① 组织总体战略

根据企业愿景、使命、价值观明确组织的战略定位(确定哪些领域开展竞争)和目标(规划期内的总体目标及各子规划的战略目标),开展业务的工作原则和方法论。能够回答:

我们应该在哪些业务领域进行竞争?

我们应该在规划期内达到什么样的目标?

如何使不同的业务得以协同、提升整个组织的竞争优势?

我们应该遵循什么样的工作原则开展工作?

②竞争性战略

A、竞争性战略的三个类别

需要在对子体系开展规划之前应明确采用什么样的竞争方式,根据波特的竞争战略框架可以分为:成本领先战略、差异化战略和细分市场战略。

成本领先战略适用于在一个价格竞争激烈的市场,客户对产品差异化不敏感的情况,该战略的特点为:

通过吸引价格敏感型客户提升公司的市场份额;

通过适用于规模化生产易耗品的公司;

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实现成本领先:

规模经济——通过提高产量来降低单位制造成本;

提供“无冗余”或“物有所值”产品,来降低整体制造成本;

优化供应链——标准化零部件或原材料、包装、及时交付。

成本领先战略的代表性公司为:小米、淘宝、拼多多等;

差异化战略适用于大多数市场竞争场景,也是一个组织区别于其他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战略的特点为:

聚焦于较宽的产品或服务基础;

通过交付独特的、优质的产品、服务或模式等,建立忠诚的客户关系,以占领市场;

客户通常更关注产品或服务的品质和功能,以及模式的先进性;

有利于建立客户忠诚度,同时基于差异化的产品性能,能够获得更高利润。

差异化战略的代表性公司为:苹果、谷歌、华为等;

细分市场战略适用于大多数市场竞争场景,随着产业的深度融合、社会分工的精细化发展趋势,细分市场战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创业者所选择,并且也是小型组织与垄断型寡头组织主要竞争方式。该战略的主要特点为:

依托对某个领域纵深分析、产业融合分析或市场需求变化分析,定位细分市场;

能够明确聚焦于营销和新业务开发工作;

深入理解客户需求,与客户建立良好关系,形成竞争壁垒;

对于科技含量不高的组织,通常本地化经营为其竞争的主要优势;

过于依赖细分市场可能导致行业变革带来的风险;

细分市场战略的代表性公司为:编程猫、松鼠AI等;

以上内容部分引用《产品经理认证(NPDP)知识体系指南》,同时添加了我们的理解。

虽然竞争性战略可以分为以上三种,但往往一个组织执行了不止其中的一个战略,而是结合起来形成复合型战略,比如:一些投资型组织或者组织中的投融资板块,对于项目的选择方面,又例如:生态型组织或平台型组织。采用复合型竞争战略的组织往往生存能力、盈利能力和抗风险能力更强。

B、竞争性战略框架下的细分战略

在竞争性的战略框架制定之后,根据企业具体情况,制定细分领域的战略。

组织形态战略:该战略是一个较为新颖的提法,在传统战略咨询中,往往是针对组织结构的设计。在本书中,由于其在竞争中的特殊性,将其列入战略体系中。一个组织的形态取决于组织定位,形态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不合适。比如:供应链类管理企业,就需要采用平台型的形态战略;再比如:华为云、阿里云都在致力于打造企业生态圈,那么这类组织的形态就应该具备生态型组织的特点。随着各行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以及平台型组织的增多,大平台+小个体的众包型组织形态也在出现。所以一个组织可以根据组织文化、内外环境等,尝试选择适用的组织形态来促进竞争力的提升。

市场经营战略:市场是组织价值创造的转化端,也是新需求反馈的诞生端,是三大竞争战略的主要呈现端,当我们做市场经营战略时,往往以差异化和细分市场的竞争战略作为起始,采用的工具是市场STP分析,即:

市场细分:开展市场细分的调研和分析明确产品的竞争领域(S细分市场竞争)

目标市场:开展目标市场的分析以确认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T细分市场竞争),

市场定位:针对具体的目标市场,对自己提供的产品或服务加以“定位”,使得目标用户易于理解公司与竞争对手之间的差异。往往通过品牌打造,在用户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与保留独特的位置,取得竞争优势。(P差异化战略)

在打开市场形成稳定的市场份额后,就需要采用产品迭代升级(差异化战略)和制造价格优势(成本领先战略)的方式开展后续的竞争。

在进行市场营销战略制定的过程中,品牌战略的制定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法国社会学家波德里亚在他的《消费社会》中,将一个产品的价值划分为使用价值和消费价值,在现代消费社会中,使用价值在产品的总体价值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而消费价值的占比则越来越高,而造成这一点的原因是产品所代表的消费价值是社会层级区隔的重要符号。就像农夫山泉和冰露矿泉水的使用价值并没有太大差距,而90美元/750毫升的SALVE的矿泉水与农夫山泉在解渴这件事上,又有什么区别呢?消费价值产生的社会区隔才是关键,而消费价值最核心的符号就是品牌或者说品牌文化。品牌战略依据目标市场消费群体的心理画像定位和设计,是组织无形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点在后续无形资产知识的章节中进行详细阐述,在这里不做展开。

科技创新战略:这也是一个新的提法,在传统咨询中往往是技术或研发战略,但随着我国在科技领域政策导向的明确,组织的技术或研发战略已经不能覆盖全部的诉求,比如:华为的任正非就提出,组织需要的技术研发,更需要的是涵盖数学等基础学科的科学家,所以在本书中提出了科技创新战略的概念,将科学技术和创新都涵盖在内。科技和创新之间的关系是,创新是导向和引领,科技是满足创新需求的路径,同时,科技研发的过程也会诞生创新。所以选择创新的方式是科技创新战略的基础,组织创新分为颠覆式创新和持续性创新两种,颠覆式创新是创造一个新市场和新价值,并将促成现有市场和现有价格网络的颠覆,比如:数码相机淘汰了柯达胶卷,智能手机淘汰了传统手机;而持续性创新并不创造新市场或新价值网络,主要通过对现有市场或价值网络的开发,赋予其更高的价值。比如:小米高性价比手机模式对市场的抢占。行业内影响力大的组织,往往选择的都是颠覆式创新战略,因为颠覆式创新所建立的市场壁垒更坚固,难以冲击。锤子手机没能收购苹果,罗永浩现在也没能比肩乔布斯,创新不足可能才是一个根本性原因,在本书看来,子弹短信才摸到了颠覆式创新的边,这个真是一件可惜的事情。能够取得颠覆式创新成功者寥寥,但还是有的,比如:大疆无人机就是典型的案例,感兴趣的可以深入去了解分析。


分享